本欄作者保留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連絡電郵: geegeelooloo@gmail.com

6/9/17

第五郡戲院滄桑歲月 (06/09/17)

科學家們為人類帶來了很多生活上的「恩賜」,自從美國人愛迪生發現了一切科技的原動力──電之後,電影就是其中之一。追溯1871年瑞典科學家布爾茲列斯發現了化學元素──硒:至1873年英國科學家約瑟夫梅再發現了硒的光電效應;延至1884年德國科學家又發現新的科技對電影的新效應;在1885年俄羅斯及義大利科學家們又陸續為電影科技作出進一步的貢獻;1888年法國科學家雷諾發明了「光學影戲機」;美國人伊士曼在1889年發明了感光膠片。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是於1892年在巴黎放映,1895年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在同年12月28日首次把影像放映到銀幕上供人觀看,這一天被定為電影誔生日,自此電影便走入人類的生活中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動畫片、默片到有聲電影;從黑白至彩色;從大銀幕走入電視,再從電視演進至影帶、影碟,一日千里的科技不停地將電影帶入一個個匪夷所思的境界。兩百年前,第五郡可說已是萬商雲集,也是經濟的領頭羊,故當時一切最新穎的玩意都在第五郡出現,而且電影院林立。筆者憑著零碎的記憶和資料,以及一些老照片,將當年第五郡(堤岸)電影院的滄桑歲月與讀者們共同回憶一下,探索電影院在時空中的興衰存亡!如有錯漏請讀者諸君多原宥指正。

(平安戲院)


「加詩諾」可說是堤岸區最古老最早的一家電影院。「加詩諾戲院」從默片至有聲影片,經過30年的歲月,於20世紀40年代初拆建改為「平安戲院」,專放映中國、香港及西方影片。於20世紀60年代末,又將戲院拆建為今日的「鳳凰大旅店」,她位於陳興道街B段(水兵街)與周文廉街(總督芳街)的交界處。其電影院的歲月已消失在時空中!


(勝利戲院)

第五郡第二間最古老的戲院,她的建築結構與「加詩諾戲院」很相似,都是磚瓦木結構的古老法式平房,她就是「皇后戲院」,當時專上映西片、印度片、卡通及差利卓別林的影片。據說院主是印度人,後來結束營業回國,將戲院賣給一位京族紅頂商人武文發,於20世紀60年代初重建成一間當年最新格局的電影院──「勝利戲院」,她位於周文廉(總督芳)街102號,現已改名為「全勝戲院」,現已拆除。當年的「勝利戲院」除了上映香港、台灣、美國影片之外,最主要是放映越南國產片(有中文字幕)。當年雄強、羅瑞新、飛旋、沈翠姮、梅麗玄、喬貞、金剛、白雪、沙瀝五婆等越南紅星主演的影片,常在此影院與越華觀眾見面。


在「皇后戲院」同一條街上共有四間戲院,「勝利戲院」對面車程線上只有短短百多碼的路段就有三間電影院,一間「加詩諾──平安」(現為鳳凰大酒店),一間「中國戲院」(大光戲院),還有一間就是「娛樂戲院」(首都戲院)。


(首都戲院)

  「娛樂戲院」是專放映首輪香港與中國的華、粵語片戲院,隷屬「越華影業公司」。大概在20世紀40年代初,粵語片紅星吳楚帆,因日軍登陸香港,為避戰禍曾到海防經河內抵達堤岸(胡志明市)做藥材經紀,也曾在「娛樂戲院」登台演出。她在公餘場也會重映一些老舊影片,在1960年左右曾發生過一場火警,未幾就易主改建為「首都戲院」,現在是第五郡經常上演越南戲劇的戲院,本市「統一粵劇團」偶爾也在此上演粵劇。戲院前座是「首都旅店」,連接的後座才是戲院。


(大光戲院)


現在的「大光戲院」前身叫做「中國戲院」,院主是福建裔富商林溫和。20世紀30與40年代除了上映電影之外,還經常上演粵劇和歌舞、話劇等。眾多中國大陸及香港戲劇界名伶包括吳楚帆、芳艷芬等曾在此登台,極其賣座。1950年左右,中國大陸與香港粵劇紅伶馬師曾和紅線女,亦曾在此攜手演出。馬師曾於20世紀30年代末第一次來越南登台演出,地點是在西貢第一郡今日的市立大戲院。還有「戲迷情人」任劍輝、白雪仙、梁醒波、靚次伯等紅藝人都曾在此戲院演出粵劇;60年代香港當時新紮女文武生祁筱英亦曾與「大光」結台緣。還有在1968年農曆新春香港藝人陶三姑已蒞越準備登台,可惜一場戰亂與觀眾緣慳一面。接著沈殿霞、羅文、鄭少秋、李香琴、譚炳文、林沖、姚蘇蓉等都曾在「大光」登台。70年代初,台北空軍大鵬戲劇學院,曾在「大光」上演京劇,可惜本市懂欣賞京劇的觀眾寥寥可數。「大光戲院」最後一場大型歌舞演出是在1971年10月來自台北的「中華歌舞劇團」。

  「大光戲院」當年亦曾放映過多部賣座的日本片(在香港已作粵語配音),記憶中有一部內容非常香艷的《藝海春潮》與科技恐怖片《魔幻境界》,票房非常賣座。

從「中國」到「大光」戲院的映演歲月,可說是多姿多彩,因為她地點適中,座位多,舞台大(旋轉舞台),後台也大,是上演歌舞劇的最佳戲院。


(新同慶戲院)

  「同樂戲院──新同慶戲院」亦是一間歷史悠久的戲院。20世紀初葉,在中國演藝界有一句名言:「南有薛覺先,北有梅蘭芳」,薛覺先在粵劇界之聲望由此可知。堤岸第五郡「新同慶戲院」曾於薛覺先當紅的時候重金禮聘來堤岸登台演出,可惜薛大師在「太白樓」(現為愛華酒樓)飲宴時與企堂(服務員)發生誤會,受到酒樓工會的抵制,終於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薛大師與堤岸一別多載,於1956年第二次重登「新同慶」舞台。「新同慶」除了薛大師二度登台外,尚有名伶廖俠懷、靚少佳、黃超武、新靚就(關德興)、蔡艷香等曾在此演出,這是一間專上演粵劇的戲院。由於粵劇在20世紀60年代已開始式微,「新同慶戲院」於這期間結束營業,院址成為第五郡稅務局。解放後歷經數度演變,曾是某出口公司的貨倉,現在又空置著。如今,位於第五郡馮興街(巴黎街)105-107號的「新同慶」舊建築已於2013年拆除。


(華聲戲院)

  昔日位於第五郡陳興道(水兵)街B段549號的「中華戲院」,是一間上映電影與上演粵劇的兩棲戲院。這一間法式建築的「中華戲院」當年也是知名度很高,觀眾多、票房很不錯的戲院。當年香港粵劇紅藝人何非凡、劉克宣等人也在此上演粵劇,電影方面則專放映粵語片。「中華戲院」後來改名「中興」。香港「粵語片神童」馮寶寶的電影《甘羅拜相》,就是在「中興」首映,場場滿座。至南方解放前,因時代演進,太舊的戲院已不合時宜,故便結束了戲院歲月,拆掉重建新格局的建築是為「大南銀行」。解放後銀行關閉了,轉而經營「昇龍酒樓」與超級百貨市場,一段時間後亦停業,現在已成為「同慶布匹市場」。

與第十一郡僅一路之隔的第五郡邊緣何宗權街尾段,這一帶在數十年前,人們稱為新馬路或中山門區。六十年前這一帶民居多是木結構,所謂木屋區,磚瓦平房較少,居民多是勞苦大眾,工業多為竹編、紡織,所以這區域只有一間位於何宗權街110號的“華聲戲院”,放映是二、三輪的粵語片,後來改為“快樂戲院”。若干年後,因為“紅馬路街市”一直伸延至戲院前,而且當地居民漸漸富裕起來,都跑去皇宮、大光、娛樂等大戲院看戲,“華聲” 廿多年的戲院生涯就此結束,現在成為了貨倉與民居,雖然門庭依舊,但今已非昔。


(都城戲院)

  在第五郡的戲院中,有一間專上演越南傳統古劇的“飛龍戲院”,是一座相信也有超過八十年以上歷史的法式建築物。院主是“越南肥皂廠”老闆,他為發揚與傳承越南傳統古劇,在第五郡八里橋街(現為吳仁靜街)128c號,置地蓋起一座兩層法式戲院。這間在第五郡唯一上演越南古劇的戲院,因為時代變遷與觀眾稀少的問題,很早就已歇業。輾轉至今日,戲院雖仍舊存在,但環境變遷很大,路面逐年填高,而戲院前的廣場也已變成居民區,當年宏偉的外貌已被一些新建築遮蔽著,現在這幢舊戲院由一位華人承租作為“華華印鐵製罐廠”。歲月變遷,白雲蒼狗,使人無限欷歔,一切只有從回憶中尋覓!


與“飛龍戲院”前後只有兩街之隔,另有一間“都城戲院”,大概建於1960年左右,是一間當年很趨時的戲院。戲院背後是馮興街,這裡也有間“同樂──新同慶戲院”。從戲院的密集,就可想而知當年這一帶的繁盛。“都城戲院”多上映中國華語片,票房也不錯,院主是姓蔡的華商,年代更替現已改為“湄江市場”,與繁榮的金邊市場遙對,是一個生意暢旺的集散市場,位於第五郡萬象街33號。


(太平戲院)


在十九世紀末,第五郡最繁盛萬商雲集的地方,多是與河道毗鄰,當年堤岸海道運輸最暢通的內河就是「豆腐涌」,它的毗鄰有「舊街市」與「新街市」兩個大集散市場,而「舊街市」有一條名字很優雅的街道,就是「古都街」。當年這一帶非常繁華,車水馬龍,可說是第五郡的經濟心臟,在「古都街」同一條街上(不到300米之隔)就有兩間戲院。「新光戲院」建於二次大戰和平後,當時是一幢兩層新建築物,它四面環街成一座獨立建築物,部分樓房圍繞戲院正門,後座才是戲院,除了上映電影外,亦常上演粵劇。當年中國廣東省和香港粵劇藝人廖金鷹以及好些紅藝人都曾在此登台演出,可惜於1956年發生火警,戲院部分為祝融光顧,後來由業主芳泉鹿嘜汽水廠陶氏改建為民居,於解放後再改為「第五郡銅鐵物資市場」,門庭依舊,但人事全非!座落在同一條「古都街」上的另一間戲院──「太平戲院」也是歷盡滄桑歲月和兩度「變臉」。在十九世紀時,「古都街」的車道分欄處,原是一條河水非常清澈,由「豆腐涌」流入的小河流,後來填河建街市是為「太平街市」,座落在此的戲院自然命名「太平戲院」。這間戲院上映電影與表演舞台話劇。當年有「東方貓王」之稱的香港藝人鄭君綿曾在此演出話劇。大概於廿世紀六十年代,「太平戲院」主持人吳寶珊將戲院易主,賣給當時的華商潘承澤與香港紅藝人新馬師曾,改建為「金城酒店」。「金城」與時並進,已再次重建為西貢巴士綜合大廈,可說世事無常,昔日戲院歲月,早已劃上了句號!


(大光明戲院)

  廿世紀四十年代,一位海南裔谷米商因為經營谷米運輸生意紅火,船船都一帆風順,資金豐厚自然想開創多另一項生意,而當年電影正進入新時代的有聲電影世代,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多一項新穎的消遣。當時人們對電影都趨之若騖,開設電影院確是一行賺錢的新興行業,而當年第五郡“古都街”(海上懶翁街),品湖街(海上懶翁街)與水兵街(陳興道B段)正是堤岸的經濟中心點,故這位谷米商就在現時的宋維新街購地蓋建起“大光明戲院”,專上映中國華、粵語片,連戲院的座落地也叫做“大光明巷”。生活在第五郡當年的居民,連小孩也知道有條“大光明巷”與“大光明戲院”,反而原為“福建巷”卻鮮為人知。


然而,古諺有云:「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幾場狂風暴雨,在南中國海刮起,因天氣預報失誤,船沉了!貨物全部付水流,公司倒閉了,連戲院也要易主套取現金以撫恤蒙難船員的家眷!自此戲院換了老闆,這已是六十多年前的往事!於廿世紀六十年代,「大光明戲院」仍然經營電影生意,上映片類增多了香港攝製的潮語片與日本片(經香港配上廣東方言),當年香港潮語片紅藝人陳楚蕙也曾與「大光明」結台緣。延至廿世紀七十年代初,戲院已拆建成現在的縫紉材料市場與民居,戲院經營歲月從此結束,但「大光明巷」仍歷久不衰。

(新大陸戲院)


筆者在兒童時代,常與家長出遊,筆者有一長輩住在現時第五郡的傘陀街,常聽家長叫人力三輪車車伕載我們去「新大陸」,我總以為「新大陸」是條街名,其實是一間知名度非常高的大戲院。當時傘陀街叫做參辦街,在抗法時期,面對傘陀街與阮豸街的交界處,有座法式建築的「參辦樓」而得名(現已開通至雄王街,當年的參辦樓已不存在)。

  「新大陸戲院」是一座很寬闊的兩層法式建築,據說是建於二次大戰前,於廿世紀五十年代初結束戲院營業,拆建為兩層樓的「六國舞廳」。當年「六國舞廳」是一間很有名氣的娛樂場所,舞廳歲月大概渡過廿年,於廿世紀七十年代初,由一群知名華商合資改建成今日的「天虹大酒店」。1973年9月,由當時的“美雲影業公司”及多家影業公司(包括華商)聯袂就曾在西貢麗池戲院舉辦越南第五屆電影節,亦在「天虹大酒店」舉辦了一個非常隆重的慈善晚會,當晚星光熠熠、香港、台北眾多當紅影星皆出席。當年“天虹”開幕特邀請台北某電視台“水上樂園”節目主持人白嘉莉剪綵,往後港台紅歌星也陸續在「天虹大酒店」的夜總會登台演唱。


(麗聲戲院)

  自從粵劇開始式微,年輕一代對傳統的地方劇種漸不感興趣,前來登台的粵劇團可說是鳴金收兵!代而起之的就是綜合性的歌舞團,由新進或當紅的歌星、舞蹈員、話劇與樂隊組成,到東南亞和其他華人眾多的城市獻藝。


位於第五郡潘富仙街25號的「麗聲戲院」,其前身是「樂宮戲院」於廿世紀六十年代由華商幸福梘廠老闆王成慶將殘舊的戲院重建為「麗聲戲院」。解放初期曾有活動,約十多年前改為迪士哥舞廳,之後改為「麗聲芭蕾舞培訓中心」,現已停止活動。當年「麗聲」多放映港台及中國華語片。猶記得當時因1968年共黨發動攻略,將第五郡警署作為當時攻城目標,而造成多個區域陷入烽煙。當時從香港來堤岸大光戲院(前中國戲院)準備登台演藝的粵語片藝員陶三姑等人被逼停演,倉惶回港。當時政府為整頓殘局,有一段時期曾禁止外國歌、影星及歌舞團來越登台,當解禁後第一位來越隨片登台的歌影紅星就是台灣的湯蘭花,登台期間每晚先在「麗聲」獻唱,隨後即前往第一郡「金珠戲院」獻唱,當時的確捲起了一陣追星風潮。湯蘭花在“麗聲”為當時由阮文紹總統夫人發起為「為民醫院」(新平郡現為統一醫院)而舉辦的籌款慈善晚會。艷光四射,雖事隔44年,筆者對當日情況記憶猶新。


在歌唱比賽中獲得第一名而走上星光大道的鄧麗君,於1971年9月以「娃娃歌后」配合「火鳥樂隊」聯袂來越登台演唱。鄧麗君首次在「麗聲」登台是由西堤一個以潘雲鳳為首的民間婦女團體集資聘請。兩年後鄧麗君二度來「麗聲」登台是由「麗聲」院主王成慶與瓊商「清華影業公司」老闆吳清華聯手合辦。鄧麗君首次來「麗聲」登台,留給觀眾的印象是純純的,一張稚氣未脫的娃娃臉。當她在兩年後再度在“麗聲”與觀眾見面時,稚氣已不復再,看起來較成熟,但其天真的本性在無意間亦流露出來。

  在「麗聲」側旁(面向陳興道街)的部分原是海報(電影廣告,當年戲院都擁有畫師繪劃廣告)繪畫室,院主在「麗聲」多蓋一層,將畫室接通,還建築通到樓上的樓梯,這就是「麗聲」B院。B院亦曾上演過一場來自外地的雜技表演。B院與「新越戲院」正面相對,當兩間戲院同時散場時,交通便非常阻塞。B院在解放後仍活動,若干歌舞綜藝團經常在此表演,吸引了眾多愛聽歌及諧劇表演的越華觀眾捧場。近年A、B兩院皆空置著。

(新越戲院)

  與「麗聲B院」正正對面於同一條街上就是「新越戲院」,她始建於廿世紀五十年代,多上映一些一輪或二輪港台華語片或西片,日本、韓國片等,上演歌舞話劇就比較少,台灣急智歌王張帝就曾與著名紅歌星尤雅在此登台獻藝。解放後不久「新越」就歇業轉為存車場,現又租賃為商店。


(麗都戲院)

  「麗都戲院」大概建於1955年左右,數年後成為香港邵氏影業公司投資的物業,經理是由香港派駐的王先生,「麗都」建成後王先生就攜家眷走馬上任。「麗都」專上映邵氏的首輪影片,在傘陀街有著自己的「邵氏片倉」。解放後戲院由政府單位接管,曾將戲院前段樓宇改葺,改名為「還劍戲院」,本市「統一粵劇團」自從「三多戲院」(辰星戲院)停業後,每年逢慶祝大節日、婆誕、華光祖師誕等就移師到「麗都」,現在再移師至「首都」。「麗都」於數年前和隔鄰的「首都大酒樓張民安商業大廈」同時拆除,當年首都大酒樓(張民安大廈)由張振邦等多名華商興建,曾邀請當年世界小姐李秀英(台灣)赴越剪綵。戲院「生涯」從此落下帷幕告一段落,不知何日才以另一個嶄新的面貌轟立在第五郡。


(三多戲院)

  在中國封建社會裡有一句古語:“多福、多壽、多子”,謂之人生擁有「三多」無憾也!在第五郡梁汝學街(以前叫打石街)745號,就有一座戲院以此命名。當年曾有一句笑話說:「三多戲院」有三多,就是“木蚤多、蚊多、老鼠多”,因為這間戲院的衛生很差,而且座位是木椅,「三多」真是名副其實。還有一點就是孩子們多數不喜歡到「三多戲院」看戲,毋庸說因為除了有「三多」,還會因有時候他們衣著不光鮮,隨時會被誤作是看「霸王戲」而吃藤鞭。事緣當年戲院的規定每一張門票只可以攜帶一名小童,而當年的娛樂消遣並沒有今天這麼多元化,小孩子的娛樂只有看「公仔書」(連環圖書)和看電影了!一些經濟比較困難的家庭的孩子們,在戲院開映前常徘徊在入口處,趁著入場觀眾擠迫時,跟隨觀眾混入戲院看戲。「三多」戲院的院主是姓盧的商人,他常常拿著一條藤鞭,站在入口處趕打這些孩子,使到當時人們對這名院主的行為非常反感!


「三多」戲院是專門上映香港攝製的粵語片,供應商多是牡丹影業公司(第五郡潘富仙街麗聲戲院對面)的影片。有段時間院主為了吸引觀眾,在電影放映前,先放映一段院主前往香港華達片場參觀電影拍攝現場的紀錄片,當時的觀眾因好奇,票房方面也奏效。因為戲院的裝置沒有與時並進,不能上映伊士曼七彩大銀幕的影片,在票房競爭上「三多戲院」就漸漸走入被淘汰的危機,只有重映一些所謂粵語殘片,而當時港產粵語片卻正走入灰暗年代、國語片正是全盛時期。

  自南方解放全國統一後的第二年,得到市文化新聞廳和有關機關的批准,「統一潮、粵劇團」成立了,從此,統一粵劇團就長駐在「三多」(解放後改名晨星戲院)上演。「三多戲院」舞台上的風雲歲月因此有機會“梅開二度”迎來了第二春。


 當年,南方剛解放,社會一切正待整飭,娛樂方面尚很單調,人們就只有一窩蜂湧到戲院去看戲,尤其是年輕女性及少女。當時就因此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向來真正喜愛和懂得欣賞舞台上粵劇表演的觀眾多數是中、老年紀的人,可是當時到戲院看戲的卻大部分是年輕女性,有的幾乎是每晚都到來捧場,令「三多」場場爆滿、門庭若市。在此時期,「三多」舞台出現了多名本市粵劇紅藝人,每位紅藝人都各有大批擁躉、戲迷。這種風光持續了12年,至1988年,彩色電視機與錄影帶開始進入越南市場,而且「統一粵劇團」具叫座力的藝人也陸續出國定居,新血一時又後繼乏人、青黃不接,加上當時本市舞台藝術表演普遍刮淡風,在多方面的影響下,票房便每況愈下。後來因戲院日久失修,已殘舊不堪,統一粵劇團就另覓演出場所。「三多」的戲院歲月從此劃上句號。於2008年「三多」重新拆建竣工,成為一座趨時的商住新式大廈。

(皇宮戲院)

皇宮戲院在第五郡也相當出名,至於她的前身是什麼? 筆者從已故文友曹勞前輩提供的資料得知,其前身是穗城學校的操場之一。記得大概在1958年,香港當時最紅的粵劇藝人芳艷芬,二度來越登台,也是她最後一次來越南,她這次並非表演粵劇,而是隨片登台。因為筆者的母親是芳艷芬的擁躉,所以一連數場都帶著我去「皇宮戲院」捧場,故此印象深刻。


「皇宮戲院」位於第五郡趙光復街131號,當年是一間很新式的戲院,座位比一些舊式的戲院要舒適得多。當時尚未有冷氣設備,晚上看電影就比較涼爽,因為戲院內兩旁的太平門可以不用關上,空氣極之流通。

  1975年南方解放,全國統一的翌年(1976),皇宮戲院易名「草河戲院」,由統一潮劇團長駐表演,是潮裔鄉親們欣賞潮州地方傳統曲藝的唯一戲院。當時,欣賞戲劇表演成為人們最佳的娛樂消遣選擇,故統一潮劇團的表演引來大批觀眾,票房經常爆滿,擁有一群忠誠的戲迷,亦從而湧現了多位廣為觀眾喜愛的演員、藝人; 其中,包括有林寶珊以反串小生脫穎而出,戲路頗有當年香港潮劇紅小生陳楚蕙的風範。這是統一潮劇團的黃金時期。

  至廿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因舞台藝術表演普通刮淡風,統一潮劇團與粵劇團一樣,票房每況愈下,觀眾日漸減少。加上戲院日久失修,已損壞不堪,隨時會有倒塌的危險,故潮劇團也停止在「皇宮」舞台上表演。現在,皇宮(草河)戲院已重建成為一座樓高四層名為「第五郡華人文化藝術中心」,內附設有藝術展覽室、表演舞台和「如意酒樓」,是一座文化藝術表演舞台結合餐飲的綜合大樓。

(金像戲院)

  於第五郡接近第一郡的陳興道大道A尾段,在同一方向(向南)不到200米的街上之間,只隔著一條裴友義街,就建有兩間戲院,那是「金像」與「璇宮」戲院。

  「金像戲院」位於第五郡陳興道大道A段780號,戲院大概建於廿世紀五十年代,是堤岸與西貢接壤最前鋒的一間戲院,過去亦曾上演過粵劇。猶記得有一年(大概在1963年左右),在農曆新春期間,來自香港的蘇少棠與鍾麗蓉在「金像」及另一個粵劇團在「大光戲院」演對台戲,戲碼當然沒有重疊。本市上了年紀的華人都喜歡看粵劇,當時的觀眾為了欣賞「大戲」(粵劇),真是魚與熊掌難予取捨,只有從戲碼上選擇何去何從。

  「金像戲院」的經營歲月是平淡的,多為附近區域的觀眾服務,知名度也不怎麼高,也沒有璀璨的輝煌紀錄。解放後不久為第五郡文化中心所屬,開設了「吉騰」卡拉OK和舞廳,近年因某種原因而擱置了,「金像戲院」這個名字就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淡出而將至忘記!


(璇宮戲院)

  說到「璇宮戲院」,她是西堤接壤之前鋒戲院的第二線,「璇宮戲院」背後就是一百年前有名的「羊咩山」區域。據長輩憶述,當年這一帶,是非常荒僻,到處都是荒蕪的草地,房舍疏落,盡是茅舍或瓦房,人口稀少,與今天的景況簡直是兩個世界。自從人口日漸飆升,這區域就興旺起來,荒蕪之地演變成熱鬧的民區,就自然擁有與市區互相呼應的新建築物,「璇宮戲院」就在1958年左右以嶄新的建築豎立於陳興道大道A段886號。院主是張偉雄、偉大、偉智兄弟,他們開設有自己的影業公司──遠東影業公司,所以戲院是不愁影片供應。不論西片、華語片及其他影片多是第一輪放映,票房相當不錯。當年,一般時髦的年輕人除了到西貢的「大南戲院」(已改建為酒店),「麗池戲院」(亦已改建為酒店)看電影外,“璇宮戲院”就是第三間時尚的戲院。


物換星移,世事無常,「璇宮戲院」已由一間單一的戲院拆建為一間新穎的多功能大廈──棟多大廈,再過不知若干年後,這個地點相信又會演變成另一番面貌,這正是社會演變的規律!

(豪華戲院)

  在1975年之前,提起罉架街「豪華戲院」(陳富街372號),真是家傳戶曉。猶記得當年,每日當華燈初上時,「豪華戲院」附近一帶人潮如過江鯽,在戲院的轉角位,阮智方街與陳富街交界弧線的一帶,商舖攤位林立,著名的店舖有:豪華乒乓球場與溜冰場、白宮餐館、小三元食店、森記鞋店、幸福服裝、銀座服裝、玉女電髮店、李紅西藥房、菩提園素食館等……。晚上這一帶的霓虹燈互相輝映,人潮車流非常暢旺,夜市喧嘩至深宵。曾幾何時,這繁華景況已不復還,代而興之的就是阮豸(福善)醫院附近的服裝夜市了!

聽長輩說:「豪華戲院」的原址,在1945年之前,本是有著零星墓葬的荒地,以及一些疏疏落落的茅舍,還有一間小型吹玻璃工場和上海漂染廠,環境十分荒僻,離「豪華」不遠處就是「廣肇善堂」(廣肇醫院-阮智芳醫院),豪華對面就是「大世界娛樂場」(第五郡文化宮),附近民居稀少,都是一些磚瓦平房或木屋茅舍和防空壕,後來人口日漸多起來,環境開始大變臉,這個墓地就在新環境中消失,改頭換臉成了繁盛的市區。

  自從建成大廈後(最初是三層),此區域就開始繁榮起來,豪華戲院在大廈的中心點。豪華戲院與附近一帶漸漸在西堤響起了知名度,之後不久,「大世界」娛樂場雖然關閉了,但卻不影響「豪華戲院」區,相反地,商舖攤檔鱗次櫛比,是逛夜街的好去處。

  「豪華戲院」除了上映電影外,更是上演粵劇、歌舞與外地明星隨片登台的理想地點,其舞台與後台非常寬闊,座位超過1000,港台多位紅星就曾經來此登過台。戲院開幕後第一位紅星蒞臨就是李麗華,當年她是隨同香港一個球隊蒞越,曾在豪華亮相。大概在1958年,已故香港紅星,四屆亞洲影后林黛曾應戲院經理盧經緯之邀來豪華隨片登台,當時「豪華」場場爆滿,戲院老闆乘勝追擊,接著粵劇團、歌舞團就一浪接一浪在該院演出。


 說到林黛,筆者家族創辦的「芳泉」鹿嘜汽水,曾與她有一段賓主情緣,當林黛來豪華戲院登台時,因豪華戲院總經理盧經緯與先兄是知交,故認識了這位當年紅極一時的亞洲影后。於1960年「芳泉」新工廠建竣投產,當年「芳泉」從美國訂購的生產器材(流水線生產機械)是當時全東南亞最新穎的汽水生產線,並取得了美國「百事可樂」生產代理權,為了向社會各階層宣傳此一新訊息,除了在報章宣傳外,並由先兄與盧經緯引線與林黛達成了一項廣告合作,廣告畫面背景是一個優美的沙灘,林黛穿了一套一件頭的鮮紅色泳衣,手拿著一瓶(已開蓋)的「百事可樂」汽水,在沙灘上擺出一副既悠閒且充滿美的吸引力的姿態。這段彩色廣告是在香港拍攝與印刷(尺寸不等),再空運來本市加工貼上大小不一的厚紙皮上。在汽水代理商、餐館、酒樓等餐飲行業都看到了林黛的倩影與「百事可樂」的品牌,在當時確是廣告上的一個突破新手法,更帶來了商業上理想的雙贏效果。
  自從紅星隨片登台,院主賺大錢後,「豪華」除了放映電影外,外地的粵劇團與歌舞團也連連到來上演。香港粵劇已故紅伶新馬師曾(新馬仔),也曾在「豪華」化裝演唱他的首本名曲《萬惡淫為首》為「廣肇醫院」慈善籌款;紅歌星青山、話劇藝人余子明、香港粵語片七公主之一的薛家燕,還有很多歌星、藝人,個人或團體陸續在「豪華」登台演出。


「豪華」於南方解放前最後一台粵劇演出,是在1972年3月,由已故粵劇紅伶任劍輝入室弟子龍劍笙與紅伶南紅及多位香港藝人,配合香港一流中樂隊組成「新鳳鳴劇團」應邀西堤「梅花娛樂公司」來越登台。
  解放後,「豪華戲院」改名「人民戲院」,現在雖然仍存在,但偶而才上演一些綜藝歌舞表演,多是空置著,同時亦因日久失修,每況愈下,昔日的輝煌歲月,人們只有從腦海中去回憶了!
(安樂戲院)

  在第五郡陳富街「廣肇殯儀館」斜對面,於五十年前,原本是有一間戲院的,她就是「安樂戲院」。戲院隔鄰有一所「國民中學」和「景雲旅店」在五十年前相當有名,因時代不停地向前推進,如今,這些事物都已成過去了!「安樂戲院」本來是一塊空置的地皮,地主是當年阮豸街(梅山街)一名相當「有名氣」夫家姓姚(祖籍花都市)的鴇母,後來租賃給一位來自香港的華商黃祺蓋建戲院。直至1970年左右雙方合約期滿,地主收地拋售,院主亦結束戲院經營攜眷返回香港。新地主就將戲院拆掉,重新建築一座樓高5層、結合住戶與學校的大廈,「今日學校」就在大廈上層。


南方解放後,學校停辦了,整座大廈成為單一住戶區──「今日大廈」,大廈內除了民戶也有一單位是佛教精舍,每逢佛教節日,這座大廈也非常熱鬧。雖然大廈前端是長生店,但居民習慣了也不以為意。

  「安樂戲院」當年放映多是香港粵語二三輪影片,因為當時娛樂消遣並沒有今天這般多元化,故戲院的票房也算不錯,戲院歲月大概維持了廿年左右。

(大世界舞台)

  說到「大世界」這三個字,時至今日仍然常掛在第五郡居民的口中。據長輩說,「大世界」這幅地皮的業主是「萬益源」米較姓劉的物業,另一說法是大當舖「黃榮遠」的地產,各傳說不一。年代更替數度輾轉,現在是由第五郡有關單位管理,自解放以來是一所文化藝術活動薈萃的「第五郡文化中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越南的經濟情況亦受到影響,當時一些有關人士提議在西貢與堤岸兩個區域,開設賭場以增稅收,澳門大賭商黃一番與趙湘聞訊就聯袂來越,連同堤岸賭商張龍,組織一家博彩公司,每天以十多萬元向當時政府承餉,在現時的第五郡陳興道街B段(水兵街)開設了「大世界娛樂場」。「大世界」除了設有各種賭博的玩意之外,還開設有舞廳(夜總會)、歌舞場、粵劇場、潮劇場、電影院與食肆等,是當時人們娛樂消遣的好去處,她養活了很多人,亦使很多人傾家蕩產,更有不少人在其內的地主小廟裡自殺身亡!

  當年,越南的第五郡是華人聚居最眾的區域,所以許多香港、廣州、台北甚至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地的藝人都認為走埠越南堤岸,是一個掘金的好機會,因而絡繹不絕地來第五郡登台獻藝。


在「大世界」劇場登台的外地藝人為數真不少。1941年,日軍進佔了香港,當時的粵語藝人為另尋出路,紛紛組團來越南,由黃曼梨、黃楚山、吳回等人組成的話劇團就在「大世界」舞台演出曹禺的名著《雷雨》,竟意外地大受歡迎。之後,這個話劇團就在第五郡福興街租賃一所房子居住,等到戰爭結束後才回香港。粵劇方面的藝人如醜生莫啟榮,男花旦蘇韻蘭,檸檬(許佑民),關海山等亦有在此登場;當年以演妖艷戲路著名的林妹妹也攜兩名女兒,在「大世界」舞廳伴舞:而香港著名的粵劇音樂家(棚面)王粵生也曾在第五郡逗留過一段時間。其中,莫啟榮與蘇韻蘭就客死異鄉;梁少珊與廖金鷹及多名花旦、武旦、小生、武生就長居越南終老或移居第三國家。


解放後的數十年裡,來越南舞台亮相的藝人就較少,如溫兆倫、黎明與郭可盈等,來越拍外景的有梁朝偉,以低調姿態來堤岸探親或觀光的有名導演李翰祥、紅星呂良偉,上官靈鳳與周潤發等人。

  「大世界娛樂場」在1955年執政者全面嚴禁黃、賭、毒的政策下,與西貢「金鐘賭場」同時關閉,賭商們只好離越或轉行,「大世界」這個場所在解放前曾一度闢為交通違規的摩托車及汽車扣押所,直至解放後全面整修成為「第五郡文化中心」建設成為一個健康的文化娛樂場所。

  舊式娛樂事業,除了戲院公演的電影之外,還有一種不能不提的單車戲,全部都是放影差利卓別靈或是米奇老鼠的短片,在貧窮家庭沒有錢買戲票入場的小孩子,五毛錢也可以看到電影,璀璨鼎盛的流金歲月已成過去,時代在不斷地進步,那一段段流金歲月、陳年往事,都寄語在笑談中!


「第五郡戲院滄桑歲月」已寫至完結篇,文內很多情況都發生在筆者幼年或未出生的年代,都是聆聽長輩們述說或參考一些零星資料與回憶,拉雜成稿,未免掛一漏萬,甚或錯誤百出,萬望讀者諸君海涵指正!

   陶妙萍(陶然) 隨筆  (文章轉自風笛詩社)